一直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挣”,然而,押中了题的母婴电商赛道并没能成就一位“王者级”玩家。
过去20多年,从只准一胎,到开放二胎,再到鼓励三胎,市场迎来一波又一波利好,母婴电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,再到资本爆发、巨头抢滩,激烈竞争后进入寒冬期,众多创业者倒下……
如今,回归理性的母婴电商市场主要由综合电商巨头占领。
蜜芽们没逃过“生死劫”
“是时候说再见了。”2022年7月1日,在“北大学霸CEO”的光环下,百亿估值的蜜芽宣布将于2022年9月10日停止APP服务并关停下架。
消息一出,外界震惊不已。蜜芽一前员工告诉钛媒体App,2017年她在职期间,老板刘楠上了热门网综《奇葩说》,当时其个人及企业口碑都很好。直到上述公告发布前夕,她还觉得“蜜芽现在也不错,自有品牌兔头妈妈做起来了,抖音上也能看到它的动态”。
然而,从职场社交平台“脉脉”上获悉,蜜芽2018年前后就已经出现问题:内部管理混乱,“没啥高层,老板说一不二”“小领导战战兢兢、疯狂甩锅”;频繁、变相裁员,“每年3月裁员,7月在招,节约成本”“给底层员工随意转岗,不同意就算自动离职”;资金紧张,“前年融的几千万又要没了,盈利遥遥无期,人快走完了”……
就此钛媒体App求证了与蜜芽合作多年的一家公司,相关员工透露,合作次数和预算均呈减少趋势,说明蜜芽这几年确实出现颓势。不过,他也表示,“几乎所有的母婴品牌都在收缩,特别是2021年12月开始,对品效合一的要求越来越高。”
无独有偶,母婴零售平台“请贝”也到了被放弃的地步,7月5日,森马服饰公告拟向关联方转让所持上海小河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0%的股份,而小河满正是请贝的运营主体。
事实上,早在2016年,母婴电商就进入了洗牌期,迄今已有不少知名玩家离场。
2016年8月,团购起家、被辣妈帮收入囊中的母婴特卖电商“荷花亲子”,在即将迎来两周年庆之际,祭出了一封告别宣言:“行业竞争异常残酷,我们也不断调整经营,优化用户体验,尝试各种渠道运营方式,想带给大家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效益。然而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经过反复慎重考虑,最终决定关掉荷花亲子。”
其中还提到一句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,也是首个挂牌新三板的母婴电商“母婴之家”的心声。在长达四年的持续亏损、因未公布财报被终止挂牌、多次列入失信名单后,于2019年8月,母婴之家被爆经营异常,不仅出现押金难退现象,曾经的注册地址也已人去楼空,线上、线下联系渠道均无人应答。
甚至一度做到国内最大、被认为是母婴电商终极者的贝贝集团,都在2020年3月出现大规模裁员,虽然彼时贝贝方面仅承认裁员50人,占集团总员工的5%,但据钛媒体App独家获悉,从3月27日到3月31日期间,贝贝共裁掉了500多人,主要为技术与产品部门。到2021年8月,又传出资金链断裂、拖欠供应商货款、创始人跑路等情况。
“当时听到消息很吃惊,本想问一下具体情况,却发现我认识的人都不在了……”贝贝网一前员工对钛媒体App表示,他曾经无论对贝贝还是母婴赛道都很看好,所以对于之后一系列的负面,都感到很遗憾。
日前钛媒体App打开贝贝APP发现,其已处于停运状态。
二十余年,从追捧到哑火
这一切的背后,是母婴电商赛道过去20多年的风云变幻。
中国母婴行业的兴起,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。彼时,已发展了三四十年的国外母婴市场日趋成熟,国际品牌开始进军海外市场,逐渐进入中国,却只有在百货公司、大型超市才能买到。
直到千禧年临近,母婴专卖店出现的同时,乘着互联网崛起的东风,母婴电商赛道也开始觉醒。继乐友孕婴童于2000年创建首个母婴垂直网上商城后,爱婴室、丽家宝贝、母婴之家、红孩子、亲亲宝贝、爱婴岛等线下连锁母婴店纷纷“上网”。
虽然市场还非常有限,但整体声量不小,终将母婴电商推向了网购的风口,吸引淘宝天猫、京东、苏宁、唯品会等综合电商平台,于2010年前后杀入母婴市场。其中,京东基于“自营”模式,允许追溯产品源头,在那个刚经历过“毒奶粉”事件的时代迅速收获了消费者信任;天猫则在当时大部分商家经营有限的情况下,祭出超2500万件商品,并邀请育儿专家作为代言人,拿到了部分话语权;而苏宁直接摘下了红孩子的桃子。
2014年,则被业内公认为垂直母婴电商元年。这一年,先是蜜芽宝贝上线官网,正式转型母婴品牌特卖;紧接着贝贝网成立,也定位母婴特卖;之后是唯一优品、宝贝格子……母婴社区平台辣妈帮、宝宝树亦在此时开始涉足电商,前者当年推出了辣妈商城,后者于2015年6月推出了电商平台美囤妈妈。
垂类母婴电商一览
回忆起当时的决定,宝宝树相关负责人告诉钛媒体App:“一方面,年轻母婴用户的网购习惯已经养成,且在母婴产品方面的消费升级需求愈演愈烈,高线城市的母婴用户开始尝试海淘母婴产品。另一方面,随着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有了新消息,平台上新用户不断涌入,二胎讨论声量持续升高,母婴品牌越发注重线上运营,也反向促使我们开始考量商品服务与用户之间的最优‘沟通’方式到底该如何构建。”
俗话说,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,人多的地方纷争自然也就更多,母婴电商赛道不外如是,从一个广阔的蓝海快速进入到一片血红的红海。
2015年,蜜芽掏出1亿元用户补贴,将多款进口纸尿裤的价格降至市场价的一半左右,引发京东、苏宁、一号店、洋码头等多家电商也纷纷效仿,全面拉开了母婴电商价格战的帷幕。某母婴供应链公司员工小裕近日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,当时线上、面向C端的价格战还蔓延到了线下、B端,“门店只会压供应商的价格,供应商要承担厂家货款、门店拖账期,毛利很低。”
此外,为了抢市场,母婴电商们还发起了营销战,如蜜芽曾花费7000多万元邀请明星爸妈举办庆典,冠名湖南卫视多档综艺节目;贝贝网曾分别在东方卫视和山东卫视冠名了两台小型晚会。
系列大战的结局毫无意外是一批创业者倒在了半路上。
集体“断奶”,盈利未解
投资者也曾在母婴电商概念火爆时入局,特别是2014年行业融资数量暴增675%,2015年行业融资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2起。其中,两年内,仅蜜芽就完成了从A到D四轮;贝贝网完成三轮;宝宝树两轮获投近18.5亿元人民币,辣妈帮也完成了两轮。
除了看好上文提到的相关政策调整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,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创造的机会,母婴电商的盈利前景更让有意投资的PE/VC垂涎。
亲亲宝宝或是母婴电商赛道第一家实现盈利的玩家。据报道,其在2012年、2013年、2014年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,截至2014年12月底,亲亲宝贝网上商城注册用户440万人,日订单稳定于5000至6000单,同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。宝宝树旗下美囤妈妈也在2015年底实现了盈利,月销售额破2.5亿。
然而,这种热情并没能持续太久,2017年开始,母婴电商的投融资数量开始急速下降,同比降幅超30%,至2020年,行业年融资数量仅余1起。就连此前备受资本青睐的蜜芽也在2016年传出E轮融资后没有了新动态,贝贝网同年传出的IPO计划同样没有了下文,成功上市的宝宝树在达到8港元/股巅峰后即持续下行,如今仅剩下为0.42港元/股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